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圓夢,露營車遊澎湖 PART 2-澎南之旅

清晨六點,澎湖還在夢鄉之中,我們已經悄悄踏上這塊海上樂園,準備著大顯身手好好探索那些不被注意到的景點。
填飽肚子是必須的,我們先來到文康街(馬公的早餐街),著名的北新橋牛雜湯是一定要品嚐的。
寂靜的街道,卻見遠方人馬雜沓,走近一看才知道正是北新橋,進門的時候居然還找不到位子可以坐。

拍一張價目表。

吃飽了,我問女王下一站去哪裡?討論一番之後決定從澎南開始這一趟探索之旅。
首先來到進士第,看過澎湖文化局的介紹


蔡進士中進士後三年,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回鄉祭祖,在雙頭掛舊宅右邊建進士第,以光耀門楣。由於蔡進士一生仕途皆在外地,進士第的興築,其象徵的意義大於實際宅第的意義。進士第的建築特色是門廊面寬四點五公尺,深進約三點三公尺,正立面為退凹式作法。其廂房為馬背硬山式作法,屋面為硬山燕尾屋脊,為澎湖民宅中唯一有燕尾作法。宅第中其他建築作法及裝飾,亦頗為精緻。由於蔡氏子孫並未對進士第大規模整修或改建,故整體結構至今大致上仍保存完整,但因日久失修,故現況保存不佳。1986年8月的韋恩颱風給盡是地帶來極大的破壞,燕尾脊全毀。

先前毀壞的狀況,真是慘不忍睹。(圖片來源:http://photo.xuite.net/cindy.m5368/3964326/3.jpg)


澎湖縣於2011年10月動工修復,這番探訪,已經大致修復完成。咾咕石牆面整修後還算平整。

外觀呈現氣派的樣子。



~~~~~~~~~~~~~~~~~~~~~~~~~~~~~~~~~~~~~~~~~~~~~~~~~~~~~~~~~~~~~~~~~~~~~~~
接著順路南下前往鎖港,參觀南石塔。
文獻上說澎湖的石塔就相當於金門的風獅爺,代表鎮風驅邪。相傳鎖港這裡原本有一座小沙丘,日久成為居民的靠山。但是因為東北季風強烈吹襲,沙丘被吹到海裡面去了,當地俗諺『鎖管港了一個山,豬母港了一個灣』,就是說鎖港這邊被風吹掉了一座小山,卻填掉了豬母港的一個海灣。
為了讓居民重新有靠山,因此建了南北兩座石塔,北塔又稱「子塔」,南塔又稱「午塔」。我們來到鎖港的南石塔,這是澎湖現有石塔中規模最大的,由玄武岩、水泥、堆砌而成,原為七層高,後來整修成九層高,取九有「帝王之尊」之意,高約14公尺。




~~~~~~~~~~~~~~~~~~~~~~~~~~~~~~~~~~~~~~~~~~~~~~~~~~~~~~~~~~~~~~
看過石塔,接著來到山水社區,有一口很特殊的井,叫做瓠仔井(葫蘆井),形狀獨特就像扚水的瓠仔而得名,一般的水井都是垂直往下挖,以吊桶垂降取水的。這一口瓠仔井卻是像樓梯一樣一階一階往下直通地下水層。這井其實已經消失很多年了,因為早期附近農耕都靠這一口井水來灌慨,但是後來隨著自來水普遍,瓠仔井就荒廢被淹沒在荒草叢中。
後來因為山水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廖明輝先生上任後,將他小時記憶中的這一口瓠仔井整理出來,不但瓠仔井的地下水再次自動湧出,且一併把旁邊荒蕪多年的農地也重整,並規畫成再生公園。其中還有一塊地是有機田,讓山水的居民一起來這裡耕作,並依循早期澎湖農村的用法,挑著水桶,走下階梯在瓠仔井取水,用傳統的方式灌溉。
不過我們到訪時,周圍的雜草又長得很高了,但是瓠仔井的樣子還是清楚可見。





~~~~~~~~~~~~~~~~~~~~~~~~~~~~~~~~~~~~~~~~~~~~~~~~~~~~~~~~~~~~~~~~

離開山水社區前,見到路邊有居民在曬小管,澎湖的陽光功用真是大呀!

~~~~~~~~~~~~~~~~~~~~~~~~~~~~~~~~~~~~~~~~~~~~~~~~~~~~~~~~~~~~~~~~~
轉出了山水社區,往蒔裡方向去,途中有一棟建築非常以特色,原來是一家民宿,建築造型活脫脫就是一座石塔的樣子,卻又柔和了希臘風,傍著海岸邊可以遠眺馬公港,民宿取名人魚之丘。




接近蒔裡前,看到路邊一大片一大片在曬著的丁香魚,停車打開車窗,一陣魚脯的香味撲鼻而來,見到有幾位阿婆在不斷地翻動著丁香魚,便走上前去拍照並閒聊幾句。
阿婆說這些丁香魚在今天早上四點的時候由漁船撈捕上岸,一簍一簍的都還活跳跳的丁香魚被鋪平在漁網上,然後就被不斷地翻動,在澎湖,清晨六七點陽光就已經非常炙烈,這些小生命很快就一命嗚呼,然後在大約下午三四點的時候就會曬乾完畢,再度收集成一簍一簍的,直接送進冷凍庫,等待大盤來批貨去製作成小魚干貝醬之類的或是小販買去加工炒成丁香魚花生,成為美味的下酒小菜。
我們後來找了老闆娘,直接買了四斤的丁香魚,體型愈小的愈貴喔!










然後才來看看蒔裡沙灘,不過這裡實在沒什麼特殊之處,早期曾是當地居民的漁場,也曾經發展為澎湖縣最大的海水浴場,但是現在水上活動都轉到北海的吉貝去了,這裡也沒看到海水浴場該有的設備,殊為可惜。

~~~~~~~~~~~~~~~~~~~~~~~~~~~~~~~~~~~~~~~~~~~~~~~~~~~~~~~~~~~~~~~~~~~~~~~
不多時就來到風櫃尾,這邊因為侯孝賢導演的一部電影風櫃來的人而出名,但我卻獨獨愛它的優閒風情。
風櫃沿海都是發達的柱狀節理玄武岩,由於海浪長年的沖擊,形成了狹長的海蝕溝及海蝕洞。每當巨浪激盪,衝向洞口時,岩洞內一陣陣如雷濤聲,像風箱鼓風,如遇到風勢大、風向恰好、海水漲潮時,還可見到水柱噴潮的奇觀,風櫃聽濤即由此而來。
這裡往南眺望可見到虎井嶼和桶盤嶼,往西則可見到四角嶼,更遠則是西嶼,海天一線綴著迷人的小島,風光一絕,決定今晚就回來這裡野營了!




停車處的背後有一民宅,屋主在自家門前販售藥膳蛋,這裡也設有巡邏箱,晚上員警會到此巡邏,治安應該不會有疑慮。


海中有獅子魚也有水母


吃完藥膳蛋,便驅車前往蛇頭山,看看戰略要地的古蹟。蛇頭山扼守進出馬公港的重要位置,站在蛇頭山上往北可以眺望跨海大橋,馬公港市景,西望西嶼,南臨虎井跟桶盤兩島嶼,視野之遼闊也暗示蛇頭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622年荷蘭人曾在這裡築城,後來被明朝水軍趕走,遂將築城基石拆運往台南安平,重築成熱蘭遮城。二戰期間日本海軍艦隊長期駐紮蛇頭山海域,都在在說明此處戰略位置的險要。
不過這裡遮蔭植物極少],建議傍晚時分前來才不會被烤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