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篇-基地保水
一連多篇越談越理論,閱讀性不佳,這篇開始轉入實務,我還是依照我最初的想法--「蓋一棟健康的綠建築」來一一解說怎樣達成這個目標。
先從綠建築的「生態」說起,要達成的指標是「基地保水」。
臺中市政府在十四期重劃區計劃中有特別提到「地下水補注區」這個概念,原因是十四期重劃區早年都是農地,在缺乏大型溪流作為灌溉水源的背景下,先民們以開鑿井水的方式取用灌溉水源,灌溉面積將近200台甲,地下水抽取時間超過一甲子(60年),所以市地重劃之後,借此機會好好規劃把原先抽取的地下水補回去,因此有規定每一個建築基地都要有一定的透水面積,條文是這樣規定的:「應予綠化之開放空間、庭院及空地,其不透水舖面所佔面積應在二分之一以下」。
所以實際的做法就是側院空地保留泥土,種植草皮。
前院停車位鋪設植草磚,退縮地鋪設透水磚,僅兩條人行走道施作壓花地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