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篇-室內環境、水資源、污水垃圾改善
這篇算是自地自建綠建築系列的最終章了,最後要談的,也是房子住得舒適與否的關鍵,回到系列第一篇中就提到,日本建築師稱台灣的住宅是「病態建築」,住久了是會影響健康的,不良的地方包含了:通風不良、潮濕(反潮、結露)、壁癌(黴菌),採光不夠、耗能等。
所以接下來要談的,是在室內環境部分,如何改善以往的缺點,讓房子住得舒適、住得健康,我們一項一項來說:
1.隔音,除了壁板採用外三層、內三層的構造之外,全屋均採用氣密窗,有效阻隔屋外雜音,現在完工入住半年多,除了屋內聽不到路上車水馬龍的聲音之外,甚至下雨的聲音也聽不到。
2.採光,每個房間都做到二面開窗,加上房子為南北座向,東西兩面都有開窗,每個房間都能達到每天日照4小時以上。
三樓多功能活動室三面有窗
3.通風,為了隔音所使用的氣密窗,當然不會經常開啟,但是室內需要通風換氣呀!不然二氧化碳會持續累積,所以在建築設計階段就把全熱新風交換機納入,施工時一併預留空間與管道
4.低甲醛建材與水性塗料,室內的壁板、天花板都是防火、低甲醛的矽酸鈣板,塗裝選用低揮發的水性水泥漆。系統櫃也選歐德系列經國際認證的低甲醛材料。
5.濕度控制,完工後的房子本身已經可以阻絕室外的空氣、濕氣進入,但是人在室內活動就一定會製造濕氣,炊煮、洗滌等等不用說,人體也會散發蒸氣,所以空調設計也一併納入除濕機,比較特別的是採用吊隱式除濕機,隱藏在天花板內。
水資源,生命三要素:陽光、空氣、水,前面說完了採光、通風,水自然不能遺漏,這個分兩方面來講:用得健康、用得省。
用的健康,我就是採「全戶淨水」,自來水送進家中的用水管路前加裝兩道20吋的濾心,每半年更換一次,確保從水塔到水龍頭之間的水是無雜質的。
用得省,室內用水設備都選有省水標章的,4間衛浴四個馬桶,都是兩段式省水馬桶,其中兩間再加設小便斗,用水量比馬桶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