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自地自建的規劃#11

健康篇-室內環境、水資源、污水垃圾改善

    這篇算是自地自建綠建築系列的最終章了,最後要談的,也是房子住得舒適與否的關鍵,回到系列第一篇中就提到,日本建築師稱台灣的住宅是「病態建築」,住久了是會影響健康的,不良的地方包含了:通風不良、潮濕(反潮、結露)、壁癌(黴菌),採光不夠、耗能等。

    所以接下來要談的,是在室內環境部分,如何改善以往的缺點,讓房子住得舒適、住得健康,我們一項一項來說:

1.隔音,除了壁板採用外三層、內三層的構造之外,全屋均採用氣密窗,有效阻隔屋外雜音,現在完工入住半年多,除了屋內聽不到路上車水馬龍的聲音之外,甚至下雨的聲音也聽不到。

2.採光,每個房間都做到二面開窗,加上房子為南北座向,東西兩面都有開窗,每個房間都能達到每天日照4小時以上。


三樓多功能活動室三面有窗



3.通風,為了隔音所使用的氣密窗,當然不會經常開啟,但是室內需要通風換氣呀!不然二氧化碳會持續累積,所以在建築設計階段就把全熱新風交換機納入,施工時一併預留空間與管道



4.低甲醛建材與水性塗料,室內的壁板、天花板都是防火、低甲醛的矽酸鈣板,塗裝選用低揮發的水性水泥漆。系統櫃也選歐德系列經國際認證的低甲醛材料。

5.濕度控制,完工後的房子本身已經可以阻絕室外的空氣、濕氣進入,但是人在室內活動就一定會製造濕氣,炊煮、洗滌等等不用說,人體也會散發蒸氣,所以空調設計也一併納入除濕機,比較特別的是採用吊隱式除濕機,隱藏在天花板內。




水資源,生命三要素:陽光、空氣、水,前面說完了採光、通風,水自然不能遺漏,這個分兩方面來講:用得健康、用得省。

    用的健康,我就是採「全戶淨水」,自來水送進家中的用水管路前加裝兩道20吋的濾心,每半年更換一次,確保從水塔到水龍頭之間的水是無雜質的。




    用得省,室內用水設備都選有省水標章的,4間衛浴四個馬桶,都是兩段式省水馬桶,其中兩間再加設小便斗,用水量比馬桶更少。




    戶外用水則是採「污水雨水分流」原則,管路分開,污水管按照市府規定都接入污水下水道,所以自家不必設置化糞池。但是雨水部分則設置了兩個8公噸的水箱,總共16公噸,作為「雨撲滿」,回收雨水作為綠地澆灌之用。




2025年8月4日 星期一

自地自建的規劃#10

減廢篇-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

    綠建築指標當中的這兩項,比較偏重在營建過程中,而我當初選定採用鋼構功法,就是看中這兩項,下面來盤點幾個評估要項:
  1. 採用輕量化設計(如:輕隔間系統)。我的屋內隔間就是用輕隔間,主要用薄型C型鋼+灌漿板+輕質混凝土


  2. 使用低耗能可回收再利用建材。外牆板的奈米光觸媒陶瓷纖維板就是可回收的建材,將來拆解時,鋼材都是無混凝土包覆的,可以直接回收。
  3. 結構體設計耐震度提高20~50%。這個不用再說了吧。
  4. 空調設備管路明管設計。因為鋼構建築的牆板是空的,僅有填充岩綿作為隔熱與吸音,所以空調管路都設計在牆內,只要用圓鋸切開牆板就可以抽換。



土方平衡、廢棄物減量這個指標,是要求基地內回填土方並採綠化設計,以達填方平衡。也就是說儘量不要有廢棄物或者挖掘土方外運,這個看兩張基礎施工的照片就可以說明,第一張是基礎開挖時,土方暫時堆置在基地旁
第二張,當基礎完成時,把先前挖出的土方都回填到原地,僅剩下少量的多餘土方需要運走。


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自地自建的規劃#09

 節能篇-日常節能

    綠建築的節能指標群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日常節能,裡面又分為外殼、空調、照明等三類節能方向。

    在這個指標中,除了建築本身(外殼)能夠斷熱、排熱以外,我運用了幾個手法



1.裝設太陽能光電系統

    因為新建築預計要申請三個電表(分樓層),所以一開始就設計要安裝三組太陽能光電,每個電表都並聯一套,2、3樓的光電板架設在斜屋頂上,各是8片串聯為一組,最大發電功率3040瓦,一天最多可發電15度。

   

1樓的另搭設棚架兼做停車位的遮陽,總裝置量是9120瓦,目前單日最大發電量是44度,這夠我的電車跑220公里了,台中楊梅來回有剩。


2.熱泵

    自從2014年開始換用熱泵熱水器之後,就再也回不去傳統的熱水器了。

    楊梅涵露的房子,也是一入住就安裝熱泵熱水器,連天然氣表都不裝了,直接不用天然氣。這樣住了三年多,熱泵用了2553.9度電,然而與這個電力並聯的太陽能光電系統已經發電4135度了。



所以說,臺中的新建案當然也是不考慮,連天然氣都不申請配管了,直接裝熱泵。



3.空調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在空調方面的指標建議採用環保冷媒與高效率空調主機,現在只要花錢,應該都能夠買到符合指標的空調設備,我全部選用日立空調R32環保冷媒,1級能效。因為房子的牆壁能斷熱,因此冷氣運轉多數時間都在低頻狀態,比較省電。




4.照明(採光)

    室內採光部分,每一個房間都有2個窗戶,並且採用高明度塗裝,增加採光效果。搭配的智慧型LED燈泡,每一顆都能單獨與家中WiFi連線,透過手機能調整色溫、亮度,也能搭配智慧按鈕設定開啟盞數。








自地自建的規劃#08

生態篇-基地保水

一連多篇越談越理論,閱讀性不佳,這篇開始轉入實務,我還是依照我最初的想法--「蓋一棟健康的綠建築」來一一解說怎樣達成這個目標。


    先從綠建築的「生態」說起,要達成的指標是「基地保水」。

    臺中市政府在十四期重劃區計劃中有特別提到「地下水補注區」這個概念,原因是十四期重劃區早年都是農地,在缺乏大型溪流作為灌溉水源的背景下,先民們以開鑿井水的方式取用灌溉水源,灌溉面積將近200台甲,地下水抽取時間超過一甲子(60年),所以市地重劃之後,借此機會好好規劃把原先抽取的地下水補回去,因此有規定每一個建築基地都要有一定的透水面積,條文是這樣規定的:應予綠化之開放空間、庭院及空地,其不透水舖面所佔面積應在二分之一以下」。

    所以實際的做法就是側院空地保留泥土,種植草皮。


前院停車位鋪設植草磚,退縮地鋪設透水磚,僅兩條人行走道施作壓花地坪。

    


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自地自建規劃構想#07

盤點綠建築    

前面幾篇從建屋的地基、結構、建材討論到房屋的隔熱性能,今天簡單帶入幾個和綠建築有關的項目。

    什麼是「綠建築」?根據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的解釋:綠建築是指「消耗最少地球能源及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具有生態、節能,健康特性與減廢的建築物」。要達成這樣的綠建築,有九個參考指標,依序列出如下

  1. 綠化量
  2. 基地保水
  3. 水資源
  4. 日常節能
  5. 二氧化碳減量
  6. 廢棄物減量
  7. 污水垃圾改善
  8. 生物多樣性
  9. 室內環境
       
    
我自行盤點表中的要項,很欣喜地發現我家符合了其中的八項指標,包括:1.綠化量 2.基地保水 3.水資源 4.日常節能 5.二氧化碳減量 6.廢棄物減量 7.污水垃圾改善  9.室內環境。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自地自建的規劃構想#06

 建材選擇與呼吸工法


    前篇提到外壁建材以及會呼吸的牆體,先看一張示意圖,右邊是最外層,然後有通氣層、防水布、木芯纖維板等。



下面一張是施工中的圖例,可見在防水布及陶瓷纖維板中間有一個空氣層。


    這空氣層會在外壁受曝曬高溫時,讓熱空氣向上移動,同時自最下緣的襯裙處吸入冷空氣。


    藉著空氣的流動,使熱能不會在牆壁內累積,減少向室內傳導的熱,因此外壁雖然高溫達到50度,但內壁卻可以維持30度,達到內外壁20度的溫差。冬天則相反,中間層的岩棉反過來變成保溫層,使得室外在12度的低溫時,室內仍有20度的舒適溫度。


    經過斷熱處理的牆壁,冬春之際室內不反潮、不結露,乾爽舒適。

    屋頂也設計了「換氣棟」將牆壁通風層導上來的熱空氣和屋頂曝曬的熱氣,運用熱空氣上升的自然對流方式,從屋簷下吸入外部冷空氣,排出熱氣,同時阻斷雨水進入,下面是示意圖


    屋脊上的換氣口就叫做「換氣棟」,裝起來像個蓋子,如下圖
而它的內部構造剖面像下圖

    有這些設計之後,我全屋選用正新氣密窗,分不同樓層安裝當層全熱新風交換機,大部分時間都不開窗,維持室內溫度、濕度穩定,並且將室內過多的二氧化碳、水蒸氣、甲醛排到室外,讓居住空間更舒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