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咖啡烘焙程度的分別與特色


*最淺度烘焙的咖啡豆,一般稱之為肉桂色烘焙度,豆心最高溫度點不超過攝氏(下同)205度,以SCAA的焦糖化程度來看則是「#95」,此時咖啡豆的外觀著色度是非常淺的褐色,背中表現通常會帶有強烈的、像醋酸的酸度,香氣微弱,口味上則偏向穀類的味道,黏稠度單薄,咖啡豆表面是乾燥、無油點的。

*比前一階段稍微再深一點點的淺度烘焙,稱為新英格蘭式烘焙,豆心最高溫度點大約達到205度,以SCAA的焦糖化程度來看則是「#85」,此時咖啡豆杯中表現的酸度非常強勁,同時咖啡豆本身的風味獨特性(通常是伴隨酸度出現的變化感)也會浮現出來,此時開始有較明顯的黏稠度感受,但遜於深度烘焙的黏稠度表現。咖啡豆表面仍然是乾燥、無油點的,但是風味油脂已然悄悄的在咖啡豆內部發展。

*再深一些,中淺褐色烘焙著色度的烘焙,稱為淺度烘焙,已在美式烘焙範圍之內,豆心最高溫度介於205215度之間,以SCAA的焦糖化程度來看則是「#75」到「#65」之間,酸度表現明亮,但已不再過於強烈,咖啡豆本身的風味獨特性依然保留,黏稠度更為飽滿一些。在傳統的美國東岸咖啡飲用者的心目中,這個烘焙模式下的咖啡豆是「最好喝的咖啡」。

*以前者再稍微深一點,中等褐色烘焙著色度的烘焙,稱之為中度烘焙、中高度烘焙,或是城市烘焙度,也在美式烘焙的範圍之內。豆心最高溫度介於215225度之間,以SCAA的焦糖化程度來看則是「#55」,酸度表現仍是明顯,但味道則較為濃郁,咖啡豆本身的風味獨特性此時逐漸減弱,黏稠度更為飽滿。這是美國西部傳統的普遍烘焙模式落點。

*更深一些的烘焙深度稱為「深城市烘焙」,豆心最高溫度介於225230度之間,以SCAA的焦糖化程度來看則是介於「#55」到「#45」之間,酸度些微的減弱,黏稠度變得更厚重一些,到了這個烘焙深度,咖啡豆本身的風味獨特性除了肯亞咖啡豆如紅酒般的酸度質感,幾乎都無法察覺,一些較為細膩的特性,像是瓜地馬拉出產的某些咖啡豆裡難以捉摸的煙燻風味,就很容易受烘焙而散失。
到了這個烘焙深度,有一種全新的風味開始浮現出來,是一般深度烘焙咖啡豆裡才會有的特殊風味,在一般的品評詞彙中並沒有這一個專用術語,但筆者替這個風味起了個名,稱做「苦甘味」。在咖啡豆裡有一種糖的味道開始發展,讓這個烘焙深度下的咖啡豆有一種很細膩的甜味,這種甜味與一般砂糖的甜味不太一樣,而是較接近焦糖的質感,同時酸度的表現轉變成刺激性風味的表現,這些味道的組合是深焙愛好者再熟悉不過的了。
      此時豆表可能仍然是乾燥的狀態,也有可能開始出現零星的幾顆油點,這些油點恰恰好要從咖啡豆內部冒出來。美國西北部地區(西雅圖)以及北加州地區最受歡迎烘焙深度,目前全美的星巴克(Starbucks)連鎖咖啡館都有使用這種烘焙深度的咖啡豆。

*到了普通深度烘焙的程度,稱為 Esspresso 式烘焙、歐式烘焙,或是高度烘焙,豆心最高溫度介於230235度之間,以SCAA的焦糖化程度來看則是介於「#45」到「#35」之間,此時酸度已經完全被濃郁感給包起來了,咖啡豆本身的風味獨特性已經無從判別,黏稠度飽滿,深焙咖啡豆特有的苦甘味也越來越濃郁且尾韻拖得很長。到了這個烘焙深度下的咖啡豆豆表一定有油脂浮現,從零星的油點到一層薄膜的程度。

*當咖啡豆被烘焙到很深的烘焙度時,像是法式烘焙、義式烘焙、深度烘焙等等,豆心最高溫度介於235240度之間,以SCAA的焦糖化程度來看則是「#35」,苦甘味或是深焙咖啡豆口味佔滿整個畫面,黏稠度又逐漸減弱,酸度及咖啡豆本身的風味獨特性,都已被濃郁的苦甘味所掩蓋而黯然失色,酸度的表現介於圓潤、柔和(原本較低酸度的咖啡豆)到苦味的臨界點(原本酸度較高的咖啡豆)之間。到了這個烘焙深度的咖啡豆,豆表總是油油亮亮的。

*到了非常深度烘焙的階段,有義式烘焙、深法式烘焙、西班牙式烘焙或是重烘焙等稱呼,豆心最高溫度介於240245度之間,以SCAA的焦糖化程度來看介於「#35」到「#25」之間,黏稠度表現越減越弱,而豆表的油脂卻開始被高溫蒸發了,在這個烘焙深度下,苦乾味表現中等偏向苦味的臨界點,杯中表現也開始出現一絲絲焦味,酸度以及咖啡豆本身的風味獨特性更是不在話下,早已化作深焙風味層次中的一份子,豆表油亮,風味油脂也被催出豆表了。
      除了單薄的黏稠度以及居主軸風味的深焙口感之外,這類及深焙咖啡豆對於偏好此道者來說,這種風味是非常令人振奮、愉悅的,這個烘焙深度下的咖啡豆,與牛奶一起調製成拿鐵咖啡,或是其他使用牛奶混合的咖啡飲品都非常適合。

*最後是極深度烘焙的階段,咖啡豆的外觀著色度幾近黑色,大概只有深法式烘焙與西班牙式烘焙會將咖啡豆烘焙到這個程度,豆心最高溫介於245250度之間,以SCAA的焦糖化程度來看則是「#25」,及深度烘焙的咖啡豆喝起來必定是非常特殊的口味,有著更稀薄的黏稠度,深焙豆特有的苦甘味,其苦味比重變得更高,甘為相形之下又減低了,整杯咖啡中滿是燒焦與炭的味道。不論是哪裡來的咖啡豆,一旦被烘焙到極深焙的階段,風味算得上是幾乎完全一樣。豆表油脂光亮平滑。像這樣的極深焙咖啡豆不是用作沖煮義式咖啡的材料,義式濃縮咖啡使用的咖啡豆是深焙咖啡豆沒錯,但是不是要完全焦黑掉的程度,且仍然要保有不錯的黏稠度以及甘甜度表現。

*超過前面這個階段的烘焙,就已經算是焦炭,而不是咖啡豆了。完全沒有黏稠度的表現,喝起來像是燒焦的橡膠泡水,連豆表的油脂都被烤乾了,像這樣的豆子,根本就不值得拿來沖煮了。

貼心建議 
喝咖啡要以open的心情去品嚐,因為你必須摒除先入為主的觀念,「酸」及「苦」兩大主要味覺評判語,假使以往有過不太愉快的品嚐經驗時,便容易將這兩種詞彙的真義有所誤解及扭曲,舉個例子來說:酸若與甜味的香氣結合,這種酸味就會變得非常美妙,例如:苦與甜結合,就如同巧克力一般香醇,所以並非「酸」或「苦」就是不好,看是與什麼氣味的結合,因此在喝咖啡時,必須先摒棄先入為主的觀念,便能品嚐到更多產區變化不同風味的咖啡,這樣也才能夠喝到屬於自己的好咖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