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自地自建的規劃構想#04

住宅房屋的重量

本篇要集中探討住宅的重量,因此先來一些先遣概念,等不及的,先拉到後面看主題。


台灣滿街不論是高樓大廈、低層透天多是鋼筋混凝土建築,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 抗震需求,鋼筋混凝土結構相較於早期的「土埆厝」、「磚造房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夠有效抵抗地震力,減少建築物倒塌的風險。

2. 氣候與耐久性,耐潮濕、耐腐蝕,適合長期使用。

3. 建築法規與標準,台灣的建築法規對結構安全要求嚴格,尤其是在耐震、防火等方面,鋼筋混凝土結構能較容易符合這些規範,成為主流結構形式。

4. 經濟與技術成熟,鋼筋混凝土技術成熟且施工相對方便,材料取得容易,成本相對合理,成為建築業的主流選擇。

特別注意上面的理由3與4,在我規劃老舊校舍改建時,上級訂下的辦法明確指出「必須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應該就是基於法規和經濟性的考量。


說完台灣的住宅主流結構,接著瞭解一下日本與美國。

日本因為地震頻繁且嚴重的特性,結構設計非常重視抗震性能。

日本住宅常用的建築結構類型

1.木造結構,日本傳統住宅多為木造,現代低層住宅仍大量使用木造結構。採用先進的耐震設計和接合技術,提高抗震性能。木材易取得且施工靈活,適合地震頻繁的環境,對颱風則抵抗力差。

2.輕鋼結構,也逐漸被用於住宅建築,結合鋼材的耐震強度與施工效率,但對颱風抵抗力稍差。

3.鋼筋混凝土結構,多用於中高層住宅公寓(集合住宅)。

美國住宅常用的建築結構類型:

1.木造結構,美國大多數住宅(尤其是獨棟住宅和郊區房屋)採用木造結構。木造結構成本較低、施工快速,且美國森林資源豐富。

2.鋼結構或鋼混結構,較少用於一般住宅,主要出現在高層住宅、公寓或特別設計的建築中。

綜合一下,日本低層住宅多為木造,公寓多鋼筋混凝土 ,木造耐震技術先進,公寓安全耐久 。| 美國以木造結構為主,成本低、施工快,適合郊區獨棟住宅。兩國都非常重視抗震設計。




回到住宅建築的重量,上面討論到三種主要結構,鋼筋混凝土、木構造、鋼構造,無疑的,鋼筋混凝土是最重的,鋼構造次之,木結構最輕。

拜AI之賜,以往要花很多時間計算的建築工程當中要做的各式報表,現在只要敲敲鍵盤就可以得到,我以下面的例子給AI去試算:

建築面積100平方公尺,三層樓,樓板厚度45公分,牆體厚度15公分,每層樓3個房間,四間浴室,每個房間都雙面開窗,窗戶大小117公分乘以67公分,房間門寬90公分,高220公分,樓梯寬度90公分,以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試算這棟建築的重量。

然後AI會列出一長串的計算過程,我們忽略他,直接看結果:這棟建築面積100平方公尺,三層樓,樓板厚度45公分,牆體厚度15公分,含門窗與樓梯的鋼筋混凝土住宅結構重量約 693 噸

鋼筋混凝土建築本身自重大,對地基承載力要求較高,因此不能使用「獨立基礎」,最好是採用「筏式基礎」,再不然也要採用「連續基礎」,後二者的施工成本比較高,許多建商在建造透天住宅時,如果沒有開挖地下室,則90%的比率是採「連續基礎」,這個設計在申請建築執照送件審查時,算是可以同時達成「法規能過」及「節省成本」的目標。我先前居住的透天社區,建商採全區開挖,筏式基礎,每一戶地下室都是自家的停車空間,這就是高標準的設計了,當然伴隨的就是高成本。

扯遠了,回到主題。同樣的建築設計,改用「鋼構造」,問AI這樣建築物的重量怎樣?答案是:以鋼構造建造此住宅,結構總重量約 277 噸,比純鋼筋混凝土住宅(約693噸)輕約60%。

集中討論鋼筋混凝土和鋼構造兩種建築,我個人的想法如下:

1.鋼筋混凝土自重大,對地基承載力要求較高,蓋在桃園地區,採用連續基礎即可,蓋在臺北盆地或是台南高雄地區,最好採用「筏式基礎」,當然,我是指獨棟透天建築,如果是大樓,當然別無選擇,一定要筏式基礎加鋼樁才是首選。

2.因為自重大,地震的搖晃使得鋼筋混凝土建築本身的拉扯力放大,因此要抗拉力就必須加強鋼筋的設計以及施工時箍筋的仔細程度,但是鋼筋密度與混凝土澆灌時的均勻、密實是「不可得兼」的,鋼筋密度高,混凝土流動性就容易受阻,導致空洞,營造廠為了讓混凝土流動性較佳,常會多灌水,這又會稀釋混凝土的強度。

3.鋼構造可以再細分為「輕鋼構」和「重鋼構」,輕鋼構通常用在搭建鐵皮屋,這種用獨立基礎就可以,不是本篇要討論的。重鋼構會採用「工字鋼」或者「H型鋼」,是用熱軋鋼材,蓋好的建築結構(柱子、梁、樓地板、樓梯、牆壁等)會比鋼筋混凝土輕,但是抗拉力更佳。比輕鋼構重,所以更能抵擋颱風侵襲。

4.鋼構造結構體完成,要再做外牆包覆,外牆包覆的建材有玻璃(商業大樓)、鐵皮(工廠)、石材(少見)、混凝土板材(去大賣場看看,有許多是用這種,像好市多、IKEA、南港展覽館)。這些材料的重量都遠遠低於鋼筋混凝土,而且施工快速、乾式工法較不會有污染。


再總結一次,鋼筋混凝土獨棟住宅693噸,鋼構造獨棟住宅277噸。兩個數字記住了嗎?

各位看到這邊,應該知道我心之所向了吧?我傾向採用鋼構造來建造我的房子。因為鋼構造對基礎要求不高、抗拉力佳、施工期快速、工地較清潔、外牆包覆材料選擇多樣、設計彈性較高(獨棟建築可以外觀繁複)、維護簡單(比如25年後可以把外牆板材拆掉,重新包覆,或者改動室內隔間)、資源消耗較低(離綠建築指標更近)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自地自建的規劃構想#03

 漏水的問題


    常見的學校教室大樓,如果沒有作斜屋頂設計,以台灣地區多雨潮濕的氣候來說,一定要再加做「防水工程」,不然一定會漏水,因為RC灌漿使用的混凝土,其實是多孔隙的材質,毛細孔很多,要先上防水塗料,把毛細孔都堵起來,第二層再上彈性水泥或者防水毯,這是要預防地震搖晃時使混凝土結構產生裂縫,最後再上保護層,以防天候或外力的破壞。之後還要定期檢視維護,說起來真的是蠻「永續」的工作。

    平屋頂是如此,斜屋頂大部分是採用文化瓦,這種工法就要特別注意廠商使用的「掛瓦條」,材質必須是「鋁」或者是「電木」,千萬不能用木條。因為木質會吸收水氣,久而久之會腐朽,後果嚴重的就是整片的瓦片大批墜落,輕微的則是瓦片因移位產生間隙,進而漏水。

    灌漿牆,一般沒有在外牆施作防水,國外(歐洲)大都是粉刷油漆,填塞毛細孔,但是每隔幾年就要重刷,台灣人不愛,愛的是一勞永逸,才會有外牆貼壁磚、板岩等等的設計,但近幾年頻頻在新聞媒體看到「xx大樓下磁磚雨」的報導,然而沒有磁磚掉落的問題,就不會漏水嗎?非也,磁磚貼完之後,要用填縫劑把磁磚間隙填起來,填縫劑在室內可以維持很久,在戶外受紫外線長時間的破壞,久了會變得校海綿一樣,把水吸進縫裡面,如果剛好那片牆體的混凝土有「蜂窩」或者因為地震搖過出現細微裂縫,就會滲水。


    上圖是我之前住的透天社區街景圖,幾乎每一戶都有加強防水的需求,因為當初建商使用義大利進口的岩磚,為了增添豪華感,採用勾縫工法,這種工法的縫隙更大,更易「含水」。只要雨水伴隨西南風、東北風打在牆面上,一天的連續降雨,室內牆壁就會「濕濕的」。


    最後,外牆如果沒有清潔、刷洗,縫隙中就會卡灰塵,加上潮濕,就會滋生黴菌,久了都會變成黑黑的,望之極醜。

    所以我的自地自建規劃,在這一關也排除了鋼筋混凝土。

    ~下一集,我們來談談建物的重量!


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自地自建的規劃構想#02

     從「熱」開始說起。

    來到桃園,我所購置的第一間房子,是連棟的住宅,正門朝西,背朝東。夏天被豔陽曝曬了一天,入夜後室內依然悶熱異常。住了很多年之後才瞭解,因為是RC(鋼筋混凝土)建築,鋼筋混凝土具有較高的熱容量,由於其高熱容量,鋼筋混凝土也能夠儲存大量的熱量。鋼筋混凝土在儲存熱量後,會以較慢的速度釋放熱量,這就是為什麼在白天吸熱後,晚上還會持續釋放熱量,導致室內在晚上仍然較為悶熱,導致「悶鍋效應」,不靠冷氣根本無法待在室內。

    連帶說一下太陽的能量,這是我在2014年開始玩太陽能光電之後才知道的,1平方公尺的面積,在晴朗無雲的天氣,陽光照射下的熱,一般定義為1000瓦(W),試想5平方公尺的牆,拿5支吹風機持續吹它一天,這樣會有多熱?

    所以後來有業界推出「幫房子隔熱」的工程,不外乎1.外牆塗隔熱漆,2.外壁或內壁加裝隔熱材,以及3.在原有牆外或牆內再設立第二道牆,利用兩道牆之間之空氣層達到隔熱效果。

    但RC構造不是一無可取,瞭解它的特性,順應它的特性去設計即可,如果RC構造牆可以加厚到30公分以上厚度(像希臘建築),則外牆雖然會吸熱,但是一天的曝曬卻還吸不到足以向室內放熱的程度。不過在台灣,應該沒有建商會蓋這麼厚的水泥牆,我所常見的大都是12至15公分厚而已。

    言歸正傳,我要自地自建的第一個選項,就是排除RC工法。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自地自建的規劃構想#01

     建築結構本體(毛胚)在2024年4月完成了,4月24日辦理第一次完工(使用執照)勘驗,接下來的粉刷、廚具、磁磚、衛浴、空調、裝潢(系統櫃)陸續進場,也最終在12月15日入新居。

    入住半年多,陸續優化一些原先不便的設計,總算是時候該寫些原始的規劃構想了,也就是要蓋這間房子的初衷。

    我是土生土長的臺中人,祖上17世大有公約在1865年來台,傳到我是21世,我爺爺19世的那一輩,各房的田地加總約有200甲,我自小就在田園中長大,自然對於家族傳承的奉祀也是耳濡目染,雖然長大後離開家園到外地求學、工作,但逢年過節總是要虔敬的拜一拜祖先,畢竟留下大片的田產給我們。

    隨著工商的發展,旅居桃園的我,節假日要舉家回鄉祭拜,總免不得要跟著大批車潮在路上壅堵,至於說把祖先香火奉請到桃園,我是沒這打算,祖先來台就落腳在臺中,沒必要讓祖先四處漂泊吧!加上臺中市14期重劃區在2011年開始動工了,原先的房子拆除,只能暫時借住弟弟買的社區大樓,小孩得睡沙發,因此才想要在重劃完成後,回鄉蓋一間自己的房子。

    我在就讀師範之前,是臺中高工電工科畢業的,水電是我們所學的本科,這一段經歷影響我後半生非常巨大。師範畢業後在學校歷任訓導、總務、教務、輔導等處室,總務處6年的時間,發包了老舊校舍改建工程、球場、停車場修繕、以及數不清的校舍修繕,對工程界的一切算是有一定的瞭解與熟悉。

    最後的8年時間,因為王國雄校長的引薦,加入了桃園市教育局環境教育輔導團,一開始是防災教育組,之後隨著防災意識的提升,防災教育組獨立成為防災教育輔導團。這些期間,順勢認識了許多環境教育界、防災界的大師名人,也不乏有許多建築師。

    環境教育輔導團,開始接觸到「綠建築」,防災教育輔導團,則是對於氣候變遷與防災建築有了更深的認識,寫到這邊,不得不順便提一下李鴻源教授的「防災型都更」,我覺得這是雙北地區非常迫切要推動的,但除了日本,應該在台灣沒有政府首長願意碰這燙手議題。

    因此我設想自地自建之初,便想結合「防災」與「綠建築」兩個核心概念來建造這間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