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圓夢,露營車遊澎湖 PART 5-漁翁島燈塔觀夕陽

  看過小門地質館,日頭正烈,我們把車開到有陰影的地方稍事休息,雖然烈日當空,但躲在陰影下,車門敞開依然能享受海風徐徐,沒想到一睡就睡了兩個鐘頭,真是浪費啊!
  醒來後把握時間,趕緊驅車前往西臺餌砲去看看。

西臺餌砲是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人所建,因為當時美軍以跳島戰術逐步進逼台灣,常有轟炸機前來空襲,為了保護真正的設施,所以日軍在外垵西埔頂,台地地形之窪地中用水泥製作八角形砲座與雙砲管,砲座寬度為5.35公尺,砲管長度為6.13公尺,砲管間距為3.16公尺,用來引誘美軍,當美軍轟炸機遠渡重洋而來,看到這座大砲,當然就作為主要目標而狂轟爛炸一番。餌砲是頗為稀少、特殊的軍事設施,為因應戰爭的產物,不僅是太平洋戰爭的見證,也反映外垵戰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不過當地政府太過雞婆,在整理此處戰爭遺跡時,竟將當時被轟炸而損毀的面貌全部又以水泥糊上,看不出它曾被轟炸的樣子,實在可惜。
  今日的餌砲竟泡在水裡。


~~~~~~~~~~~~~~~~~~~~~~~~~~~~~~~~~~~
看過餌砲,夕陽已經愈來愈紅也愈來愈大,趕緊再開車到漁翁島燈塔去也。

  漁翁島是西嶼的舊稱,因為葡萄牙人首先以葡文「漁翁島」標示於航海圖上,之後荷蘭與日本等軍事地圖皆沿用翻譯成漁翁島;而先民自古以來即稱為「西嶼」或「西嶼頭」,歷經清領、日治行政區劃,皆以西嶼為名。
  漁翁島燈塔來頭不小,它是全台灣第一座燈塔,早在清乾隆時期(1778年)就有官民共同捐資興建七級石塔,每夜燃燈,光照海上,這是燈塔形式之始。
  後至道光8年〈1828年〉重建為稍具現代燈塔形式,之後歷經同治、光緒、日治、光復後都有重修,逐漸演變成目前的樣子。



漁翁島燈塔設有霧笛、三座清朝中葉所設的鐵鑄霧炮


繞過燈塔右方,我們來到崖邊看日落,一艘漁船適時駛過,增添更多意境。

和我們一同觀賞日落的人還真是不少。



以下就放幾張連續照片吧!



夕陽西沈後,走回來再看燈塔一眼,天要黑了,再見,燈塔。

~~~~~~~~~~~~~~~~~~~~~~~~~~~~~~~
今晚在哪過夜呢?我們喜歡風櫃洞臨海的感覺,所以決定到馬公市吃晚餐在前往風櫃洞洗澡、過夜。

路過夜間的跨海大橋,真美。


沒有留言: